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L. P. Zonenshain. 岩石圈板块对俯冲带的运动:边缘海和活动大陆边缘的形成[J]. 海洋石油, 1981, 1(2): 1-12.
引用本文: L. P. Zonenshain. 岩石圈板块对俯冲带的运动:边缘海和活动大陆边缘的形成[J]. 海洋石油, 1981, 1(2): 1-12.

岩石圈板块对俯冲带的运动:边缘海和活动大陆边缘的形成

  • 摘要: 具有深地震活动的俯冲带与地幔对流的下降支有关,而且附属于对流下降支。因此,俯冲带的位置对于对流稳定体系来说是相对固定的。上悬于俯冲带上的岩石圈板块可以移离俯冲带,也可以移向俯冲带之上。在前一种情况下,俯冲带后面发生引张作用,形成弧后盆地新洋壳。在后一种情况下,可以见到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在大多数火山岛弧后面,沿着边缘海盆地边界可找到独立的浅震带。这些浅震带与贝尼奥夫主震带平行,构成岛弧微板块的边界。岛弧微板块可以作为计算消亡板块和上悬板块相对运动的参考系。对千岛等岛弧前沿的浅震带,计算了太平洋板块对西太平洋岛弧微板块的旋转极的位置。根据板块运动的全球闭合度确定,在过去1千万年时间里,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各自反时针旋转移离西太平洋岛弧体系,为弧后盆地张开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南美在向俯冲带上移动。有些"热点"如夏威夷等十分缓慢地相对于岛弧体系移动。据推测,西太平洋俯冲带和各个"热点"形成一个独立的参考系,一般可以用来分析板块的绝对运动。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