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许靖华. 白垩系-第三系界面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小行星或彗星撞击的结果[J]. 海洋石油, 1983, 3(1): 78-82,63 .
引用本文: 许靖华. 白垩系-第三系界面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小行星或彗星撞击的结果[J]. 海洋石油, 1983, 3(1): 78-82,63 .

白垩系-第三系界面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小行星或彗星撞击的结果

  • 摘要: 白垩系-第三系界面地球化学异常包括:1)、CaCO3含量降低;2)、氧同位素负异常;3)、碳同位素负异常;4)、元素铱、(锇)及其它痕量元素的高度富集。CaCO3含量下降系白垩纪末期钙质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所致。据解释,δ18O异常体现了大洋表面温度和底部温度的明显升高,δ13C异常则系海洋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所致。Alvarez等学者曾假定小行星的坠落是造成这些异常的原因。与他们相反,笔者认为白垩纪末期的异常应直接或间接地归因于彗星的撞击。陆上的大动物系热环境所杀,而钙质浮游生物的灭绝则系坠落彗星释放的氰化物毒害,以及氰化物解毒作用后海洋中方解石未饱和深度灾难性的上升的结果。彗星可能在俄罗斯南部坠落,其破碎残骸的撞击造成了苏联的卡缅斯克和古雪夫火山口。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