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上田诚也. 俯冲带:比较俯冲学简介[J]. 海洋石油, 1983, 3(3): 32-39.
引用本文: 上田诚也. 俯冲带:比较俯冲学简介[J]. 海洋石油, 1983, 3(3): 32-39.

俯冲带:比较俯冲学简介

  • 摘要: 在一定程度上,海沟-岛弧-弧后体系的俯冲模式是作为海底扩张的逻辑结果推导出来的。用该俯冲模式,可以轻易地解释该体系内的许多特征。例如,逆断型板内地震和沿和达-贝尼奥夫带的深震。但有些特征,如弧后区的广泛扩张和高热流的发生,以及弧系的火山活动,用该模式却很难解释。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途径或许可在"比较俯冲学"中找到。所谓"比较俯冲学",即承认存在两种本质不同的俯冲方式:1)智利型,其在岛弧和弧后区造成挤压应力体制;2)马里亚纳型,其造成的是引张应力体制。本文参照最近DSDP在活动边缘的钻探成果,讨论了这两种俯冲方式对于某些构造问题(如垂直运动和海沟内的沉积加积)的含意。在探讨出现两种俯冲方式的原因时,本文提出,弧后区大规模的热体制和应力体制可能不是简单俯冲的直接产物,而是一些包含有大得多能量的附加因素(如与主要板块的运动有关的地幔流)所造成的。最后,本文还强调指出了俯冲带的各种碰撞、加积和侵蚀活动所可能具有的意义。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