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晚新生代弧-陆碰撞的构造演化
-
摘要: 台湾有一个由吕宋岛弧和亚洲大陆碰撞而构成的活动造山带(Biq,1973)。在过去的20年里,对琉球-台湾-吕宋区域进行了大量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这些研究对了解台湾的碰撞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Bowin等,1978)。尽管已普遍接受岛弧-大陆碰撞的观点,但在许多基本结论方面仍有争议,例如,将碰撞解释为具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吕宋岛弧朝北西运动(Barrier,1955)或向北一北东方向运动(Wang,1976)撞击的结果。推断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晚中新世(Karig,1973)、早上新世(计等,1981)、晚上新世(Teng,1978)或上新一更新世(Ho,1988)。关于造山作用时间的各种争论表明对碰撞作用没有一个统一的见解,需要我们作更深入研究。本文试图从两个相互独立的方法,板块运动(力)学和地质记录,对该主题进行调研。板块运动学是在综合了弧一陆碰撞的构造演化、地质信息提供的证据和对碰撞事件的制约条件等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普遍的观点。综合上述这两方面所获得的信息,试图在台湾求得更全面的有关弧一陆碰撞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