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A. kroner. 太古宙和元古宙构造演化[J]. 海洋石油, 1991, 11(6): 21-29.
引用本文: A. kroner. 太古宙和元古宙构造演化[J]. 海洋石油, 1991, 11(6): 21-29.

太古宙和元古宙构造演化

  • 摘要: 在太古宇和元古宇地域中,对现代破坏型板块边缘环境的岩石组合、构造型式和压力—温度条件特征的识别,使得产生了一些将今论古的模式,即把陆壳形成及后来的演化设想成俯冲和有厚刚性岩石圈板块卷入的碰撞过程的结果(condie,1986,1989a,b)。对太古宙来说,这些模式中的关键单元是把绿岩带中的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解释为古洋壳的残余(DeWit等,1987),把宽阔的英闪岩一奥长花岗岩一花岗闪一长岩组合(Jahn等,1981)辨别为由俯冲引起的洋内或安第型岩浆弧地域的部分(Condie,1986,1989a,b)。在元古宇中,迄今为止都把绝大多数活动带看作是大陆碰撞的结果(Dewey等,1973),但直到最近,大洋闭合、蛇绿岩逆冲和高压/低温变质组合的直接证据仅能追溯到约700-800Ma。鉴于此,也由于认为几乎在整个元古宙中存在着一个超大陆的那些古地磁的论证(Piper,1983),许多研究者就反对早期板块碰撞模式(Etherige等,1987)。但是,现在恨据新的野外观测和构造再解释,表明存在构造上已解体的年龄约达1.9Ga的洋壳碎块。此外,最近已在中国发现了年龄达1.8Ga的蓝片岩组合。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