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S. W. Roecker. 台湾之下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弧陆碰撞下的深部构造[J]. 海洋石油, 1988, 8(4): 32-42.
引用本文: S. W. Roecker. 台湾之下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弧陆碰撞下的深部构造[J]. 海洋石油, 1988, 8(4): 32-42.

台湾之下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弧陆碰撞下的深部构造

  • 摘要: 台湾岛是以欧亚大陆架为代表的大陆与以律菲海宾板块上吕宋弧的北延部分为代表的岛屿间几次活跃碰撞之一的产物。为了更好地了解这次碰撞的演变和现代构造,我们从由台湾遥测地震台网测定的一套50000个原始地震中选取了1260个记录完好的地震,来测定岛下一维和三维 P 波和 S 波速度结构。无论是速度结构还是地震位置重定的结果都表明,台湾岛在构造上分成三个不同的带。在东部,菲律宾海板块正在下冲于南北界线(它由地震活动和一个高波速区很好地限定)以东的欧亚板块下。在南部,欧亚大陆板块正在下冲于约23°N 的东西边界(它由壳下地震活动和一个低波速区清楚地限定)以南的菲律宾海板块下。俯冲大陆的倾角直到主岛以东50千米的吕宋岛弧为止,一直是较缓的。在23°N 以北的主岛主体部分下的波速结构揭示,在西部25千米深度之上的一条平缓倾斜的低速带在中央山脉之下至少50千米以下深度变窄和变陡。这低速带的倾角由一狭地震活动带显示出来,它伸到100千米深度。此地震带位于速度"鞍部"内,并标志24°N 处的中夹低速区内有一明显错断。因此,关于欧亚大陆俯冲于台湾之下的证据在岛各处都存在。地幔内的低速区证实(但不一定是必要的),约6-16千米的下部陆壳俯冲到了至少50千米的深度。23°N 处的速度结构和地震活动的明显变化及24°N 处的低速区的错断表明,跨这两个纬度的俯冲的性质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由吕宋弧同俯冲大陆架相互作用造成的,在地表它以一种明显的较小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最后,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的速度结构证实,70千米深度以下的地震没有出现于板块的高波速区,而可能位于板块上缘附近。还存在由地震位置和速度结构证实的俯冲板块分段内的证据,及俯冲作用明显存在于远至南面22°N 的证据。

     

/

返回文章
返回